最近看到B站UP主@马督工的视频:文科就业难,AI产业需要你写回忆录。看完之后颇有感触和收获,遂来此分享,本文大部分观点内容均出自马督工的视频【会少量参杂一些自己的看法】。
在看此视频之前还从未知晓原来世间竟有如此职业。所以可以先来说一下我新认识的这个职业。帮老人带写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给客户写其一生的回忆,工作者可能会采访老人,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老人进行回忆的书写,最后撰写成一本属于客户独特的回忆录书籍。下面是来自@出版商务周报的报道摘要:
在我看来代写回忆录完全是朝阳中的朝阳产业,并且最好可以更多的占据殡葬行业的占比,甚至取代殡葬在人死亡这件事情上的地位。那么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回忆录于当代的合理性
在古代,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有写回忆录的权利和必要。因为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其实具体每个人而言都没有太多的主观能动性。出生于农民,也许其一辈子都在种地,然后其父亲也是在种地,其祖父也在种地,其祖祖辈辈都在种地,基本都做着相同的事情,实在没有写一本回忆录的必要。并且受限于古代平民的教育水平,其大概率也不会有写回忆录的能力和需求。
当代,相信越来越多的人都过着与周围不同的人生,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不普通的普通人。相信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事情或大或小,都有其精彩之处。
许多描写时代的优秀作品,其聚焦点很少会在大事件上,使其不朽,令人不断津津乐道的更多是一个大时代降临到小人物身上。只看大的历史事件(编年史之类的),其实挺无聊的,而一个个人物,才是构成背后事件的重要因素。比如说战国时代,更多人其实会想到各个国家国君的事情,比如秦王扫六合什么,人们对这个事件可能没有太多概念,但是通过秦王这个人物又与这个事件紧紧联系起来。《漫长的季节》之所以令人动容,是因为观众在其中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大时代的悲剧下无能为力的小悲剧。
很多有关个人的故事书籍也会很好的反映那个时代的面貌。博物馆里陈列的藏品不在于其有多好,比起好,以我们现代的技术完全可以制作出比那些藏品更好的。但是这些藏品仍然重要,因为通过这些藏品和其背后的故事来历,当代的人们可以很好的窥见古时人们的生活,一些普通民众的吃穿住行留下的物品,让我们对其生活的时代,生活方式充满想象和带入。
你也许会有疑问,难道每个人的回忆都可以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吗?百分之百是的。想起今年刚过世的祖父说的事情,他说他小时候在家附近的山上看到过鬼子,其实这一算反映当时日军侵华时候大的历史事件。《跟宇宙结婚》博客中,青年小伙子和刀夫老师回忆各种小时候事情,08年北京奥运会之类的事件,让看到一个时代大事发生时,当时的人们的生活和想法。近点来说,疫情三年,许多人都写了其当时的生活,这样为未来回忆起此事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
从每一个人真实的回忆中窥见历史,可以很好的从不同视角还原历史全貌,而不是古代历史的正义和对错完全取决于胜利者或权贵阶级。用专业词来描述,这其实也就是人民史观。
也许在遥远的未来,未来人会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好奇,而此时每一个人的回忆录构成了一个时代的面貌。所以我认为当代写回忆录是合理且必要的。
资源浪费
想一下现在人们在死后,后辈会为其做什么事情?无非就是开一场持续几天的、隆重的追悼会,然后买一块墓地,立一块墓碑。对于更长久的未来来说,在后世看来无非就是多了一些无用的水泥,知道某天死者真正被人遗忘,然后连水泥也被扔掉……
当然我不是在批判殡葬,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办追悼会。实际上,追悼会是必要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佐证产物。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明确指出了葬礼的必要性:
人死后留下的不应该是块墓碑。被人们记住的不应该是块墓碑。
目前,其实有很多对葬的讨论。古时帝王死后,大修陵墓,放满金银财宝和帝王身前喜欢的东西,为的是更好的来生;以前没有条件,普通人死后随便埋土里,插个杆子做标记;后来社会进步,人死后周围的人为其追悼;再后来除了追悼,为死者选一块体面的墓地;再后来,死者越来越多,土地成了问题,于是人们把死者烧成骨灰埋葬;也有人提出不希望被埋葬或没有条件住墓地,于是人们将其骨灰撒入大海;后来有人抗议撒入大海不环保;于是也有人将死者骨灰埋于树根下,也有人将骨灰放入烟花于天空绚烂……
当然丧葬不是本文主要讨论,在此打住。说这么多,想说人们对死者的处理方式一直在变化发展。我觉得死者死后其躯体反而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其生时在世间的事儿。我更希望未来死者的赛博人生回忆录成为电子书存放于数据库成为赛博墓地,并且可以在本人的同意下公开,一遍陌生人阅读。在我看来赛博墓地的意义完全不同于现实墓地,现实墓地多少带有消极悲观意义,而赛博墓地则完完全全相反,我觉得其存在完全的积极。我也主观地觉得比起死后留下一座墓碑,更多的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后世的人看。在一定程度上,赛博墓地都绝对地比普通墓碑更让人难以忘记。【也许很多人在死后会更出名也说不定】
就业问题新思路
很多人说文科就业难,我觉得回忆录带写就可以提供一部分岗位,随着未来人们的重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需求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简单举例几个我个人觉得的例子:
- 直接提供岗位:
- 代写回忆录作者:负责撰写老年人的回忆录。
- 回忆录编辑服务:提供技巧分享课程或私人指导服务,帮助他人学习如何撰写回忆录。
- 回忆录编辑服务营销人员:负责推广回忆录编辑服务,吸引客户。
- 间接提供岗位:
- 出版行业岗位:随着回忆录的撰写和出版,出版社需要编辑、校对、设计等岗位。
- 印刷行业岗位:回忆录的印刷需要印刷工人、质量控制人员等。
- 文化产品开发岗位:回忆录可能涉及到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如纪念册、家族史册等。
- 社交媒体运营岗位:代写回忆录的作者或公司可能需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客户沟通。
- 培训项目讲师:在社区或教育机构中,可能会有教授老年人如何写回忆录的培训项目。
- 技术支持岗位:随着回忆录业务的数字化,需要技术支持人员来维护网站和在线服务平台。
人们需要回忆录写作
现代社会基础教育的加强,人们对于自我的表达无疑是增加的。不过其实很多人写作水平的巅峰基本保持在了中考、高考时期。更何况现在大部分老人其实是不认识字的,不过他们可以通过口述讲述自己的人生。还有人有很多片段精彩的人生时刻,但着实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者说更好的表述,这时候有一个帮助其以优秀文笔写出其满意作品的人还是挺有用的。综合来说,有一个帮助、引导客户的人写作回忆录是有需求并且重要的。
可能很多人会说:不能让AI来写作回忆录吗?就目前而言,AI写作有几个无法忽略的问题:1.以目前算力的模型来说,没有模型有如此强的记忆能力,以记住一个人的一生,这样前后文问题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2.目前AI的写作写出来的东西其实都很浅,基本于一件事情都浮于事情的表面,或者只是单纯事件的罗列,对于一件事情背后更深的东西其实写不出一个所以然。很多话其实都是所谓正确的废话。3.我觉得让一个AI去写作自己的一生未免有点草率,很多人目前对AI也处于不完全的信任状态。个人认为拿AI去应付一些学校、单位的各种大而空的作业之类的还好,应该不会有人愿意用AI去写真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应该也没有读者愿意去读AI写的东西【可能是知道的情况下是绝不愿意的】。
今年,我的祖父和爷爷都相继离世。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我从未知晓祖父和爷爷在我降生之前的故事,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祖父的名是什么【从降生起就从未提起过,完全都是叫称呼】,未来如果有机会知晓也都是二手资料而非本人的一手资料了。所以我个人来说,回忆录的代写是极其有意义的一件事。
AI发展需要回忆录写作
今年发表于Nature的一篇论文AI models collapse when trained on recursively generated data指出:如果在训练中不加区别地使用 AI 产生的内容,模型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缺陷,也就是所谓的模型奔溃。里面做了一项实验,用上一代AI生成的内容去训练下一代AI,迭代几轮之后模型就会胡言乱语,直接模型奔溃。数学原理上马尔可夫链啥的就不在这展开了,用白话说就是:每次模型都不可避免的生成一些错误的内容,如果不加以分别,这个错误会在后续的训练中被不断放大,一直污染整个模型。ChatGPT、Llama等模型的迭代虽也是如上方式所说,但其都有相对科学的方式尽可能避免上面的问题。
文章中指出,目前大语言模型基本已经吃遍了互联网上的文字内容,后续很大程度上都会陷入数据缺少的问题,需要不得不使用AI生成的内容去继续升级模型。由此也可见,在不远的将来由人类手动写的文字内容是极其珍贵的。我们需要更多人类自己写的内容,在目前被AI生成内容大面积侵染的中文互联网上,人类自己书写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在网文上面,有些降智或者乱七八糟不通抽象的内容也广泛充斥网络。这其实像是中文被自己绊住了脚,是极其不利于汉语言发展的。所以有水平的内容是重要的。
中国是人口大国,随着越来越多人变老,未来的各种老龄化产业都是朝阳产业。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回忆录,那么中文内容的数据库是难以想象的庞大,对AI的发展来说是极其有利的。
目前的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基于现有的数据进行推理,我们目前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大部分古人都经历过,试想一下将所有人都回忆录都上传,使用AI搜索就是妥妥的人生经验指导,而且有具体实际的做法是极其具有参考价值的,相信未来的年轻人也不会那么迷茫。
总结
以上五点便是我对回忆录代写这个行业的看法。说是复述马督工的观点,其实写着写着就不自觉的参杂了很多个人的看法。一些拙见,参考或一笑而过都好~
【文章封面是在克拉玛依魔鬼城玩的时候拍的~】